首页 > 月子 >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肠套叠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
新生儿肠套叠

  促发肠套叠有两个基本条件:局部器质性诱因和肠蠕动反常。

  其发病机制大多认为是由于肠蠕动失去其正常的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其近端则有剧烈的蠕动,逐步将痉挛段推入远端肠腔内。

  在小儿,能引起肠蠕动紊乱的因素有肠炎、饮食改变、高烧等。

  鉴于1岁以下的乳儿发病率最高,此时往往是幼儿断乳及改变食物的年龄,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黏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

  婴幼儿肠套叠大多数发生在回肠末段50cm,该处Peyer斑也最多。蛔虫所产生的毒素能刺激肠道引起肠蠕动紊乱。腺病毒感染时,回盲部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在肠腔内形成一个环状或隆凸的突起。邻近肠系膜淋巴结也发生肿大,并可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感染者肠运动机能常易发生紊乱。

  同样机制,当肠壁存在有肿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时,蠕动波将肿瘤及病变肠管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而引起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和腹内肿块四联征及全身情况改变。

  1.腹痛 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以典型的痉挛性腹痛就诊者为90%以上。腹痛突然发生,阵发性疼痛。患儿表现为突然性剧烈哭闹、尖叫,面色苍白,出冷汗,下肢屈曲或腹部翻挺。多于数分钟内平静,短时间隔后再次发作。间歇期内,神志自如。多次发作后间隔缩短,间歇期嗜睡,24h以后则发作频繁度可能下降,腹痛剧烈程度也可因嗜睡而掩盖。发生肠坏死、肠麻痹后,腹痛可失去阵发性发作特征。对晚期就诊患儿要仔细询问阵发性哭闹病史。此外,约有不足10%的婴儿可表现为无痛型肠套叠,就诊时即已精神萎糜、嗜睡、多因疼痛刺激剧烈或大出血引起休克所致。

  2.呕吐 为肠套叠的早期症状。多因肠系膜被牵拉而产生的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或肠内容物。患儿常常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期发生呕吐物为粪臭性液体,此说明肠套叠引起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 是婴儿肠套叠的一个特征。起病24h内可有便血出现,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有时仅为少许血丝。回结肠型肠套叠早期就有血便。小肠型肠套叠血便出现较晚,无自行排便者,肛管直肠指诊指套可见染血。

  4.腹部包块 约80%的病例腹部可触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肿块多沿结肠区分布。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为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无压痛,略带弹性。此为确立肠套叠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

  5.全身情况 随着肠套叠病情的进展,患儿逐渐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呈重病容。48h后可出现肠坏死,产生明显的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恶化,表现出发高热,严重脱水以及电解质失衡的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征象。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有些季节性的发作-例如春天的发作-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有关。

  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时间性,延误诊断及治疗,常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要立即送医院治疗。否则,便会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环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发病后24h以内及时诊断和治疗,效果颇佳,常不再复发或很少复发。

  1.非手术治疗?常用方法有钡灌肠和气灌肠两种。在X线监视下向直肠内加压灌气或灌钡浆,或在B型超声监视下灌盐水,将套入部压回使其复位。早期病例90%可以复位。晚期肠坏死有穿孔危险者应开腹手术复位和肠切除吻合。

  结肠镜对肠套叠复位治疗亦有效,但尚未广泛开展,有待积累经验。

  复位成功的标准:患儿安静入睡;腹部肿块消失;大便由血性转为黄色;X线检查证明肠梗阻消失,套叠肠袢已复位。

  2.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①回结肠型肠套叠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②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者,如肠穿孔、腹膜炎或疑有绞窄性肠坏死。

  ③小肠型肠套叠以手术治疗为宜。

  (2)手术疗法

  ①需要手术的患儿,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如补充血容量、配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②开腹复位注意保暖,避免肠管痉挛加重。复位时轻柔捏挤套叠鞘部近端,使套入的头部后退,切忌牵拉颈部,以防拉断肠管或系膜血管。

  ③切除吻合。凡不能复位后,肠管坏死,甚至肠管颜色转红,而浆膜损伤严重或肠蠕动不恢复者,均应行肠切除术,并且应切除到肠管完全正常的部位,再行端端吻合。患儿一般情况不良或肠壁活动能力不肯定者宜暂行造瘘术。以后二期吻合。

  1.保持孩子的肠道正常功能,不要突然改变小儿的饮食,辅助食物要逐渐添加,使小儿娇嫩的肠道有适应的过程,防止肠管蠕动异常。

  2.平时要避免小儿腹部着凉,适时增添衣被。预防因气候变化引起肠功能失调。

  3.防止肠道发生感染,讲究哺乳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1)黑豆醋冰饮

  原料:黑豆700克、醋200克、蜂蜜30克、郁金100克、冰糖250克、水600克。

  制作方法:

  1.将黑豆粒,黑豆醋放入榨汁机内。

  2.加入蜂蜜,冰块及凉开水。

  3.打匀装杯即可。

  健康提示: 本食疗主治肠套叠等疾病。

  2)蜂蜜拌芦荟

  原料:

  芦荟100克、白果(鲜)200克、蜂蜜400克、盐5克。

  制作方法:

  1、芦荟叶洗净,去皮,叶肉切成细片;

  2、银杏去皮,在水中煮熟,去薄皮,除水分,加入少许盐;

  3、芦荟、银杏装入瓶中,倒入一小杯蜂蜜,瓶口密封保存即成。

  1.细菌性痢疾 发病急,伴有呕吐和腹痛,同时大便可带血而与肠套叠相混淆。但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含大量黏液和脓血,早期体温即可高达39℃以上,腹痛不及肠套叠剧烈,腹部无肿块扪及,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吞噬细胞。而肠套叠大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偶尔有肠套叠继发于菌痢之后,应加以注意。

  2.阑尾炎 2岁以下的婴儿患急性阑尾炎者少见,且阑尾炎一般无血便,其腹部肿块发生较肠套叠为迟,多在阑尾炎未及时手术形成包裹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3.蛔虫性肠梗阻 病儿多有排虫史,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有时可吐出蛔虫。多数可在脐周或右下腹部扪及条索状或香肠样肿块,指压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X线检查,平片可在肿块处见多条蛔虫影;钡剂灌肠常可见蛔虫团在扩张的肠袢内呈典型的面条状或丛集小圆形充盈缺损。

  4.腹型紫癜 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粪便暗红色或血红色,腹部有压痛,但无肿块,可并发皮疹、关节痛或血尿。值得警惕的是,腹型紫癜由于肠功能紊乱,可并发肠套叠,必要时可做X线检查加以鉴别。

  5.出血坏死性肠炎 临床上多表现为便血、腹痛、呕吐。大便呈洗肉水样,伴特殊腐败腥臭味,早期即有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

  6.其他 尚有绞窄性内疝、肠扭转、结肠息肉等肠道出血性疾病,有时亦可误诊为肠套叠,均可经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仔细鉴别。

孕期小助手

提交
1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月嫂培训\招生\考试\证书

精选词条

月嫂

搜索

育婴师
x
立即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电话全程免费,可以放心接听!

预约咨询

家家月嫂 家家月嫂

微信扫一扫

点击直接咨询

400-080-8850

免费咨询电话    |

你好,世界!

确认